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傅大炮传奇 > 第75章 我是三等人才

第75章 我是三等人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傅斯年和董作宾又说了些别的事,说完后董作宾又问起傅斯年说自己是三等人才的事,傅斯年连想都没想,神秘地说:“天机不可泄漏。”

傅斯年越不说董作宾越想知道,后来,一有机会就问傅斯年,可傅斯年嘴严的很,就是不透漏半个字。

过了一段时间后,董作宾终于搞清楚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自赵元任在昆明赴美讲学后,中央史语所语言组,也就是第二组的组长位置一直空缺。开始,傅斯年也许是想把这个位置给赵元任留着,后来感到赵元任回到史语所的希望渺茫,就打算任命一位新组长。

一般说来,各组组长都是学科的掌门人,他自然想到了语言组三巨头之一的李方桂。

无论是学术地位,资格。威望,李方桂应该是不二人选。

但这事总得征求一下本人意见,对李方桂傅斯年是特别尊重的,虽然李方桂比他小六岁。

他没打发人把李方桂请过来,而是亲自登门。

让傅斯年想不到的是,他刚说明来意,李方桂竟板着脸用教训人的口气拒绝说:“在我看来,研究人员是一等人才,教学人员是二等人才,当所长做官的是三等人才。”

傅斯年没有思想准备,懵懵懂懂地遭李方桂一顿抢白。

面红耳赤的傅斯年,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待回过神来,额头上已是汗珠点点,他掏出手巾一边擦汗一边眨巴着眼睛看了看李方桂,知趣地躬身作了一个长揖,退出说:“谢谢先生,我是三等人才!”

这便是傅斯年的“我是三等人才”的由来。

这是怎么回事,让他当组长,不想干的话,会说话,就说自己能力或精力,宛然谢绝,不会说话就说一句自己不想干就是了,何必冒出这样的一番话。

对此,有人说,李方桂因当年父亲入仕为官和中年隐退的经历,幼小心灵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自他入清华学校之后,就对参政为官之人产生了厌恶之情,并立志以学术研究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更有人借题发挥,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是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形成的一个传统。古往今来,无数做学问者,很少是真正把学问当成终极目标和意义,而是将其当作一个跳板。学好了,瞅准个机会,参加科考也好,等人举荐也好,甚至拴个钓饵去钓鱼也好,等着当女婿、当门徒也好,为的就是一个字:出仕。

范进中举自不必说,连仙们圣们又要几个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明明知道“长安居大不易”,也要待在那里,流连在朱门外,等着一朝被赏识、被钦点,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的甚至以退为进,假装逍遥山林,以求“关注”、“点赞”,转而再出山。

就连“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世外桃源里的陶渊明,也是五次三番,徘徊于仕宦、流连于官场。只是到了末了,靠“隐”曝得大名,个人品牌完美建立之后,有官吏隔三差五送酒送钱,才“不为五斗米折腰”。

有人将中国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成功上位的御用文人;一类是在野文人。在野文人的人格并非比御用文人更高,因为在野文人的目标正是成为御用文人,只不过在竞争中败北而又不能坦然接受失败而已。“我们几乎可以在历史上的任何阶段发现在野文人评价当时的社会‘道德沦丧’、历史的每个阶段在他们嘴里总是最黑暗的时期。”

但一转身,他们登上了权力的高台,由“在野”而“御用”,便立刻翻脸。

于是,李方桂三等人才的说法,便成了他超凡脱俗,人品高洁的符号。

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一个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社会,一个当官能为自己谋取特殊利益的社会,把升官当成人生的最大追求,其实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只是,古代的人们,直言不讳,今天的人们会给自己找很多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如果当官只能是做公仆,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不过,我们还是回到李方桂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的问题。

其实,李方桂所以当着傅斯年的面,说出这番话,其实是发泄对傅斯年的不满。

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以《元气淋漓的傅孟真》为题纪念傅斯年,他写道:“孟真好动气而不善于养气,是不可讳言的事实。可是其中一部分是由他办事太认真,和是非观念太强之所致。我想以‘纵横天岸马,俊逸人中龙’两句话来形容孟真,第一句形容他的才气,第二句形容他的风格。”

有人说,傅斯年性格之中,最张扬的就是“霸”,最受诟病的也是“霸”。他铮铮铁骨,坦荡狷介,一改某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明哲保身之陈习,因此获得“傅大炮”、“傅老虎”、“曹大丞相”等绰号。爱之欲其永生,恨之欲其速死。

傅斯年之“霸”,正视之是担当、是勇气,显示其领导力、组织力;睥睨之是独断、是自负,难免对人对事有偏见、有误会,固然经常占理,不可能每次都占理。何况咄咄逼人,即使有理,也让人难以接受。傅斯年去世后,蒋梦麟回忆:“他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其中毫无夹带别的意思,但有时因此会得罪人。”

怎么说呢,李方桂对于傅斯年的这个“霸”气劲,就特别的反感。

史语所的年轻人,都很怕傅斯年。在李庄时,史语所每天下午五时晚饭后,职员都出来溜达,年轻人远远瞄见傅所长过来便跑开。

这也使得李方桂很看不惯。

傅斯年有个习惯,常常扬起他那颗硕大的头,脸朝上深吸一口气。在有些人看来他这是目中无人。其实这却是他多年的习惯,或者是身体有这样的特殊需求,也未可知。对此李方桂不是看不惯,而是深恶痛绝。

这些个不满叠加起来,李方桂便来了这样一次总爆发。

我们应当记得,1929年,李方桂拿到博士学位回国,乘坐的“不列颠皇后”号轮船刚一抵达上海,求贤若渴的蔡元培就派一位代表及时登船,把李方桂接到早已订好的旅馆中。

李方桂住进旅馆的第二天,蔡元培就邀请他到自己在上海的家中做客并共进午餐。

对此,在李方桂夫人徐樱女士的《我与方桂五十年》一书中写道:

“船到上海,才一靠岸,就有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代表到船上来欢迎我们。……第二天就请我们到他府上吃饭。陪客中有很大大人物……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所长傅斯年……。

有院长蔡元培在,说傅斯年是很大大人物,这里肯定有讽刺成分。须知,那是李方桂晚年的事情,可见,李方桂一直对傅斯年耿耿于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