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秉烛语丝 > 二十七、在维也纳寻觅莫扎特的足迹

二十七、在维也纳寻觅莫扎特的足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到维也纳后,就闪现了想写个“纪行”的念头。游览时就注意找话头儿,从哪儿写起呢?

看了美泉宫(夏宫),觉得茜茜公主做开篇最合适,但被她日记里的一句话否定了。夏宫里的中国元素也令人震撼,以维也纳宫殿里的中国元素开头?念头一闪,自己也笑了,题目太专、太大,自己这点墨水,怕兜不住。

从莫扎特的演唱会开篇?金色大厅,音乐的殿堂。文章开头讲究“凤头”,金灿灿的多耀眼?但一个乐理知识肤浅的门外汉,老把音乐挂在嘴边,你、我、大家都不自在,况且“萨尔斯堡”一文中,已经“攀附”过音乐了。

那就从维也纳的地标—-建于12世纪的圣斯蒂芬大教堂起头。

它是统治半个欧洲600多年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精神支柱;它的建筑风格从罗马式到歌德式的演变过程就有维也纳的故事!可是文章开篇就是沧桑,话题沉重不说,漫长的历史,多少笔墨才能写到今儿呀;仅写它二战至重建这段,也有不少引人入胜的情节,但背景复杂,写起来肯定费劲儿。

在维也纳呆了四天三夜,也没捣出合适的线头,纪行”自然也没添一字。

走那天,看到年近70的出租车司机装行李,有点儿不落忍,就搭手帮忙。老先生友好地指着饭店,嘀里嘟噜、连说带比划,从表情到手势像是赞誉之言。请家人帮忙对话、解释,老先生的大意是:这地点不错,隔壁是莫扎特故居,离斯蒂芬广场也近。老先生的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故居”与“广场”之间,这条古老的路和莫扎特的足迹不就是线头吗?!

圣斯蒂芬教堂正门朝西,门前的空场儿就是斯蒂芬广场。教堂与广场形成一个核心,从核心呈放射性的五、六条路通往全城。

除教堂正门朝西的路比较宽阔外,其他几条都是只能汽车或马车单向行驶的宽窄不一的小路。其中东北向的一条就通往莫扎特的故居。

出于好奇,几次回住处时,我都步测教堂北门与故居大门的距离,只有180步。心里暗想:莫扎特是听着教堂唱诗班的圣歌在写作,难怪灵感飞溅呐。

这条百十多米,走汽车略有颠簸,走马车嘎嘎作响的路,是当年莫扎特早出晚归的必经之路。240年前,莫扎特被任命为“宫廷作曲家”时,就是从这条路上,喜气洋洋得回家的。

从广场正西,宽阔的大路上,再往西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霍夫堡宫(皇宫)。这十几分钟应该是莫扎特人生最得意的一刻。

莫扎特在富丽堂皇的霍夫堡宫,如何接受约瑟夫二世聘书的情节,没有文字记载。但猜想,俩人的心情都是喜悦且庆幸的。莫扎特在家乡萨尔斯堡屡遇挫折,一蹶不振,此时,在维也纳获得“宫廷作曲家”的荣耀,无疑是提振信心的强心剂,心情自然庆幸、喜悦交织;约瑟夫二世从母亲玛利亚·特蕾西亚皇后的阴影里走向前台,随心所欲的大展宏图(大刀阔斧的改革),心情应该是踌躇满志中又叠加喜悦的心情。

今天,“俩人的心情都是喜悦且庆幸的”地方,恢宏、精美的霍夫堡宫的一部分,已改为“国家图书馆”和“茜茜公主博物馆”了。

当年,霍夫堡皇宫是政要之地,莫扎特接受聘书,就如同他要到皇宫上班一样,属于琐碎小事,没有文字记载。但在维也纳郊外的“美泉宫”,王族们消暑度假的夏宫里,则留有莫扎特的“足迹”。

建于1743年的“美泉宫”,有小凡尔赛宫的别称,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也是弗朗茨和茜茜公主常年居住的地方。

莫扎特父子俩去“美泉宫”,是应邀为玛利亚·特蕾西亚皇后的宴会助兴演奏的,当年莫扎特只有6岁。

现在从“广场”附近乘车去“美泉宫”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不知当年莫扎特父子俩坐马车需要多久,大概也得几个小时吧。

游览“美泉宫”除了能欣赏富丽堂皇的宫廷内饰和精美的艺术珍品外,还能了解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比如,莫扎特的“足迹”。

“美泉宫”有千余房间,目前只开放40个。记忆深刻的有16展厅、23展厅和28展厅。

23展厅,展示的是中国漆器;29展厅是“来自北京的213块青花瓷粘贴而成”的“青花瓷厅”。28展厅就是六岁的莫扎特为玛利亚·特蕾西亚女王演奏并亲吻女王的地方。27展厅靠门处有一巨幅油画,表现的是玛利亚·特蕾西亚皇后举办音乐会的场面,其中就有莫扎特的尊容。

“美泉宫”里最被追捧的人物自然是茜茜公主,可能由于“常年居住”和年代较近的缘故。展品中有关她的房间、器物奇多,让人处处有睹物思人的感觉。这些到在意料之中。

意料之外呐,有大小两个。

小意外是入园难。

到维也纳的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们就直奔“美泉宫。坐车半个多小时,排队购票半小时,10点多拿到票入馆吧,且慢,仔细看看,下午1点40时后方可入宫。闲等这三个小时咋办?好办!套票,凯旋门、桔园、迷宫您随便转悠。刮风、阴天,冷风嗖嗖,三个多小时,难熬。

大意外是“一句话”毙掉了“纪行”的开头。“纪行”开篇我首选的就是茜茜公主。

茜茜公主性格阳光,受众喜爱,故事生动,情节感人,爱与被爱凝聚一身。她与维也纳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连“中央咖啡馆”这等民俗之地都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个“线头”是可遇不可求的。

入宫后我仔细听、认真看,生怕漏掉有关信息。茜茜公主油画像漂亮,服饰珍贵、精美,房间、起居室超现代,餐厅、会客厅奢华性、艺术性比肩。茜茜公主的形象在解说和实物的“交相辉映”中,逐渐丰满起来。我的联想也丰富起来。维也纳的宫殿、教堂、“广场”甚至主要的街巷哪儿没有茜茜公主的足迹?!

“婚姻真是一场荒唐事,我15岁就被人家卖了”,“联想”被这句话骤然斩断!谁说的?来源可靠真实吗?“是茜茜公主写在日记里的”。

爱的化身抛弃了爱,令人匪夷所思。依照卡夫·波普尔的理论,“爱,必须有恒久不变的特质,要爱自己,也要爱对方”。“荒唐”一词把爱的基础颠覆了。

可是仔细琢磨“美泉宫”里的往事,觉得茜茜公主的日记透露的是真情实感。她的性格还算直白坦荡。她的曾祖母,有着欧洲丈母娘绰号的玛利亚·特蕾西亚,有十五个女儿,都嫁给了欧洲的国王或公爵,政治联姻哪里有爱?分明是坑人。玛利亚皇后最小、最受宠爱的第十五女,嫁给了法国的路易十六,因此上了断头台。由此看来,茜茜公主记下的是肺腑之言。尽管如此,她打折扣的形象和61岁时被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刺杀的史实,还是让人不爽。

“美泉宫”的凯旋门上是俯瞰夏宫风貌和维也纳城的最佳位置。天晴了、风停了,阳光普照,蓝天白云,心情也豁然开朗;宫廷里的“陈芝麻烂谷子”也随风去了。站在凯旋门上,我猛然想到,当年,玛利亚皇后心情愉悦时,会不会邀请莫扎特父子登凯旋门饱览美景呐?

回程已是傍晚时分,路过“莫扎特故居”时,又抬头看看纪念铜牌,1784—-1787,大师居此只是短短的3、4年时光。

在这栋故居里,莫扎特还有两件大事记,其一是创作完成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其二是在此给他的学生贝多芬授课。

《费加罗的婚礼》原著是意大利的博马舍,1786年莫扎特改编成歌剧,隨即火遍歐洲。歌剧表现的是仆人费加罗戏弄贵族主人的情节,彰显了仆人的智慧,映射了贵族们的贪婪、愚蠢。据说曾一度遭到禁演。戏剧性的是,歌剧火爆的第二年,莫扎特竟获“宫廷作曲家”的聘书。

关于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关系众说纷纭,无从考证,但在这所故居里,莫扎特教授贝多芬的往事却是铁定的史实。

虽然莫扎特对贝多芬略显苛刻,学生对老师也颇有微辞,但俩人毕竟是师徒一场,至少在故居时,俩人的关系是融洽的。

后来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众目昭彰,他的人生也比莫扎特悲剧性的结局幸运一些,这都是后话了。

在维也纳提到音乐就不能不说约翰·施特劳斯。“故居”附近有座城市公园,核心处有一座鎏金的施特劳斯的全身塑像。两位音乐巨人“近在咫尺”彼此应该不会寂寞。

距离故居百十米的圣斯蒂芬广场,应是莫扎特除了上下班外,也经常光顾的地方。距“广场”步行几分钟的“中央咖啡馆”(Cafe Central)是莫扎特、贝多芬和斯特劳斯等艺术名人等经常光顾的地方。其他几条街巷里,触目皆是16、17世纪的建筑,像咖啡店、啤酒屋和商店、旅社等,他还光顾过哪家?或经常光顾哪家呐?这是迷了。不过,广场向西的主路中央,鎏金的“黑死病”纪念柱,应该是他经常光顾或闲坐、沉思的地方。

建于1693年的鼠疫(黑死病)纪念柱,是哈布斯堡王朝雷翁波特一世,感谢上帝终结黑死病而建造的。今天仍有许多人聚在此歇息、沉思。当年,莫扎特闲暇时或走累了,会不会也在此歇息或沉思呐?

330年前,曾经肆虐欧洲几十年,令三分之二的维也纳人,生灵涂炭。瘟疫的惨状就雕刻在这根“纪念柱”上,令莫扎特回忆,令现代人遥想。回忆与遥想的感慨都应是不堪回首!

经过灾难锤炼的人类,以进步回馈锤炼,以不屈不挠的倔强性格和从头再来的精神答复灾难,能形成古人和现代人的共识吗?

维也纳被称为欧洲的心脏,而维也纳的心脏就是圣斯蒂芬广场。今天“广场”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人声鼎沸。驰名世界的著名品牌总店林立,商场、商铺比邻而居,餐饮店爆满,连冰淇淋店都排起了长龙。由此赞叹人类的幸运和坚强!

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莫扎特的足迹无缘光顾,但他的作品、他思想的“音符”却经常在这里传颂、荡漾。

在他“故居”的近邻,金色大厅里欣赏大师的作品很幸运、也很享受。大厅里时儿音乐荡漾,时儿掌声雷动;时儿指挥家又与观众互动“调侃“,90分钟眨眼间就流逝过去。

散场后的人们还沉浸在“荡漾和掌声”之中。“音乐人”们仍在轻轻的摆动手臂或指尖,仿佛依然沉浸在《土耳其进行曲》的旋律之中。

维也纳的夜幕很美,让人“言不由己”地回味起音乐会上,加演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蓝色的天空和蓝色的河水,让人情感荡漾。

离开维也纳前,特意去了趟“多瑙河岛”,在多瑙河畔,揣摩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诗意”。

旋律:情绪爽朗,活波、轻盈,跳跃、起伏,层层递进”;意境:蓝色的多瑙河,从朦胧、宁静到欢歌笑语,再到沉思、倾诉,又回到朦胧、宁静。结尾从序曲的晨曦初露又回到黎明的景色且以欢快、热烈的旋律结束。

“想”旋律、悟意境,欣赏着多瑙河的暮色,我仅能感受到:多瑙河典雅、高贵的蓝色身段蜿蜒着向黑海而去,它有依依不舍,但是去意已决。

悟不全大师作品的“意境”,却能准确无误地断定,此地留有施特劳斯大师的足迹。莫扎特大师是不是也在此地留有足迹呐?依然是个迷。

听了《蓝色多瑙河》,看了蓝色多瑙河,总要有个态度吧,那就借花献佛吧,

“多瑙河,美丽的多瑙河”。匈牙利著名诗人卡夫·贝尔的名句。施特劳斯就是受这句诗的启发创作完成《蓝色多瑙河》的。

咦,“门外汉”!怎么又“攀附”上音乐了。

2023.8.2于斯德哥尔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