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 漫漫求学路

漫漫求学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也许,是汹涌的波涛给了他灵感;是飞翔的海燕给了他激情。青年才俊徐志摩不可能不顺应时代,不可能溺于安静、幸福的生活,更不可能枉自蹉跎流光。时光的高处,风淡云轻。船舱里,徐志摩徜徉于中华图强的澎湃的激情里,心窗荡涤着烛火与星月,那是故乡大地千山万水中流淌的记忆,是亿万人民代代相传的香火,源远流长。情思所致,他拿起手中的笔,撰写了《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一文,文字大气磅礴,热情洋溢,书写了游子的爱国情怀和图强复兴之决心。正是青春鼎盛之年华的徐志摩,怎敢挥霍光阴一醉求欢?他放弃安乐的生活,远离父母妻儿,不辞劳苦地跑到五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乡,去赶赴彼岸的一场知识盛宴,为的是“国难方兴,忧心如捣,室如县磬,野无青草”的民族复兴。不需要任何仪式,他早已看到积弱积贫的祖国枯寂的大地上伸出的生命之手,向着天空托举一个振兴的呐喊;听到了来自江南水乡父老乡亲的呼唤,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呐喊和呼唤,徐志摩早已热血沸腾,难道青年不该成为国家的珍宝和栋梁、国家振兴和繁荣的希望吗?从登上渡轮渡海求学那一刻起,徐志摩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在回眸的那一刻,他看到了戊戌变法后,渡海求学的热血青年,无不握拳呼天,爱国热忱比脚下海浪还要热烈。可等他们学成归国后,置身国政、实业、或者投闲置散,却被名利蒙蔽,荒废了学识。徐志摩说过“有志之士,应该急起直追,而不能徘徊因循,效法韩安之狙,等待穷途日暮后再夺博浪之椎。青年爱国者应该读书至于感怀国难,决然远迈,浮海而东,慨然以天下为己任”。想到这些,徐志摩无比担忧,而他的一腔赤子之心,已奋起至忘我之境地,坚硬如铁。他感到了那汹涌的浪涛迎面而来,数十只海燕在海面上空盘旋,翅膀的影子在他年轻的脸上一一掠过。他仿佛看见了开窗见河、出门见桥的家乡小镇的土地上,草木馥郁,风藏在树冠里,歌谣一样不期而至。晚霞映照下,男人在河里洗澡,女人在岸边浣纱、淘米。那勃勃的生机令他感到奇特和刺激,就像一个隐患埋在他的心里,让他寝食难安。遗憾往往无可挽回,风的步子,低到太阳脚跟上,季节把所有的语言,都放在绽开的花朵里。最终,徐志摩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爱国理念,找到了独特的情致和隽永的韵味以及精致的表达,他宏观的描摹和整体的写意,让海外求学之路,有了目标,让我们看到了他海外生活记忆里的物事,有了生命的温度和质感。1918年夏末,徐志摩从上海出发,取道横滨檀香山,经过21天的海上生活,于9月4日抵达旧金山。接着,他又横跨美国大陆,经芝加哥、纽约等城,最后到达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就读于历史系三年级。岁月总是不动声色地演绎着人世的沧桑与离合。徐志摩在美国的克拉克大学的学习开始了,他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物,获取新的知识,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在遥远而陌生的异国大陆,徐志摩在领略太平洋彼岸自然风光和建筑艺术的华丽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广袤无垠。异国风情用那些无以言说的美丽彻底征服了他,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惊叹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将自然山水装扮得那般圣洁和至美。他的心境是怎样的呢?初到美国,什么都是新鲜的,他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字是汉密尔顿·徐,意在景仰美国伟大的政治家、联邦党领袖、美国建国后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可见,他的个人志向和父亲的愿望是一样的。为不负亲人的期望,实践自己在《启行赴美分致亲友文》中的誓言和磨练自己的意志,意气风发的徐志摩投入到了留学学习生活中。不论是上午课后还是傍晚,在克拉克大学校园的小径上,总能看见一位高旷豁达的华人男子,腋下夹着书本,目不斜视,匆匆而过。看见有人迎面过来,他风摆阔袖,谦谦揖首,款款一笑。夜晚,他捧着书本若有所思,或和同学把酒临风,共论古今,一抒情怀。他忘情地执著于学业,他觉得事业的成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每天的所思所想,英锐透辟,是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异域的学习生活,是他新的人生历程。他安静地坐在时光里,守着一份豪情,一份自信,向着知识的高峰攀登。那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徐志摩伏身书案,烛光照壁,信手打开了梁启超的《意大利三杰传》,如饥似渴地读着,直到身体里的热血沸腾起来。他站起身来,目光穿过窗棂,忘情地举目天空,正好看见月亮从厚重的云层里露出脸庞,明晃晃的,清辉落地,幽远深邃。踽踽独行,岁月如梦,此刻江南的那轮月,也是如此明媚靓丽吗?长久以来,他的英雄情结,总是独影徘徊,在有生命的月下,叱咤风云,金戈铁马,顶天立地。凡夫俗子只有仰望钦佩之情,不管时空、距离、朝代和古今,英雄都是命里注定。就像大海有起有落的潮汛,在收编浪花的水岸,寻找昨天和今天的倒影。捧着梁启超的文章,徐志摩心绪难平,他把眺望的目光和至诚情感,搭建成草巢,栖息在江南故乡的一棵盛开着梅花的树桠上,下定了决心,在这个沧海横流的世界,宣传良知学说。他的生命的丰饶蕴藏在永远的追求中,崇尚着梅花那清冷纯洁的盛开和凋零。不折节,不走极端,以国家为先,成就事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走在克拉克大学校园里的幽深甬道上的徐志摩,看见茂密馥郁的植被和灿烂的阳光,想起积贫积弱的祖国,一种责任感悠然而生。这是情操、品格和心性之寄托。徐志摩决定发愤图强了,他前面的路,任重道远。阮元曾经说过:“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意气方新的徐志摩在异国他乡刻苦学习,只用三个学期就完成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心理、语言等领域的所有课程。此外,他曾到康乃尔大学夏令班修了四个学分。1919年6月,23岁的徐志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并获该校一等荣誉奖。同年9月,徐志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修硕士学位,倾心于政治、劳工、民主、文明等问题的研究。徐志摩时时刻刻记着自己肩上的责任,梦里梦外,从他苦读的眼神里看到了空前高涨的政治热情,他要伸出手去,关注祖国的民生问题。1920年9月,徐志摩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学位论文题目为《论中国的妇女地位》。他用细致的眼睛和细致的心灵去观察时代风云,就像风会从生活和承载生活的土地吹来的神奇种子一样,积累知识和情感,发酵爱国情怀。他和吴宓等中国留学生一样,急迫地阅读、研究和吸收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广泛涉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被留学生们称为“布尔什维克”。至始多年后,他的“感情之浮”和“思想之杂”,同窗们仍然记忆犹新。晨光越过窗棂从玻璃外照进来,屋内宁静、温暖,徐志摩的目光从西方的种种思想流派掠过,最后,停留在尼采的哲学和罗素的思想上,他的梦想就像春光摇漾、藤蔓丝缠一样,被重新唤醒。捧着尼采的哲学著作,他“仿佛跟着查拉图斯脱**上了哲理的山峰,高空的清气在我的肺里,杂色的人生横亘在我的脚下。”

尼采让年轻的徐志摩有了对抗俗世的浩荡力量,他深情地行走和停顿,在落日即将来临之时,他和幽冥无道的梦想,再次相遇。轻浅的喜悦和浑厚的思想从来不在同一轨道上。罗素是英国的哲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世界所瞩目的哲学明星,而对这样一位思想界和知识界的巨人的崇拜和向往,使徐志摩留学生涯发生重大转折,也深深影响了他那短促而不平静的一生。是谁说过“尼采是徐志摩理想中的罗素,罗素就是他现实中的尼采”?此刻,英伦彼岸的罗素在向徐志摩招手,纵情任性的他,要去追求他梦寐以求的理想了。坐地日行八万里,昼与夜交替而行。徐志摩的脚下已经发出了声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