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明郑日不落 > 第一百零九章:幸不辱命苏景瀚

第一百零九章:幸不辱命苏景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谈判的过程无比顺畅,以至于郑森都觉得不是在谈判,而是在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谈论文学,或许是这些书生对于商贾之事的陌生让郑森如鱼得水,或许是这些士绅的要求实在太低,总之最后谈判的结果对郑森来说非常有利。  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拉拢到了一批闽南的士绅。  以晋江黄锡衮,长乐马思理,惠安王忠孝,南安郭符甲,侯官曹学栓为首的这批闽南士绅答应了郑森的所有要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保住家族的利益,郑森在与他们会话之后,也回过味来,想明白了其中原因。  如果说之前的郑氏只是一个从海寇洗白上岸了的贸易联盟,根本不值得这些八闽士绅投怀送抱纳头便拜,只需要虚与委蛇保证海贸利益的话。  那在郑森拜入黄门,并以结中兴社和台湾利益与邺山百子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之后,郑氏的身份就开始有所变化了。  这种变化刚开始还不明显,但随着郑芝龙力挺董飏先出任潮州知府,黄道周与邺山诸子为其奔走的时候,嗅觉灵敏的人便能发现其中端倪。  最后,到了郑芝龙决意为了郑森和中兴社的利益,将刀子对准老臣郑彩,这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待大宝南渡,吾还要仰仗诸位呢。”

虽说对方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维持原先利益就可,但郑森知道不能这么做,他不只需要中兴社这样的核心支持者,也需要其他的非核心支持者。  对于黄锡衮郭符甲这样的士绅,也要给予一定的利益才能保证其乖乖听话,而且中兴社也需要有人制衡,否则必然无法长久。  “尊师石斋先生闻名天下,我等当仰仗尊师才是,岂敢僭越?”

黄锡衮何等人物?已二十出头的年纪高中进士,岂能听不出郑森话中之意,不过他没有高兴,只是谨守来时父亲的教导,不敢越界半步。  一是怕惹得中兴社百子不快,毕竟他们多拿一点,中兴社的人就少拿一点。  二是不想与郑氏牵连太深,怕日后遭到清算。  这是闽南士绅特有的谨慎性子,凡事不做绝对。  ...  解决完了郑彩和在灵源山会面过黄锡衮等人,新任浯铜游击的人选也定了下来。  “森见过伯父,林伯里面请。”

林习山在上任浯铜游击之前,先来了一趟灵源山,与郑森见上了一面。  郑森对他的态度很是和善,林习山却有些受宠若惊,一个劲说自己能力不足,只堪小用,是郑芝龙钦定他任浯铜游击才上任的。  对此郑森自然一笑而过,没说别的事情,只是与林习山聊了聊军中事务,以及梁赖之徒平定的如何之类,就送林习山离开了。  大事基本了结,,得知师父黄道周不日就会从福州回来,郑森索性在灵源山又待了一阵子,期间出门拜访了鲁东的陈文晖以及晋江的蔡鼎等泉州的名流,也算拉近自己与闽南士绅之间的关系。  之后在灵源山迎接了黄道周从福州归来,在安平摆宴一场为其接风洗尘后,郑森便与邺山的百子随黄道周回到邺山去。  至此,已经是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了。  中左所的秩序在郑彩被剥夺浯铜游击的时候,即恢复了,到林习山接替郑彩成为新任浯铜游击,福建士绅被困在中左所不得出发往台湾的船只相继驶出港口。  这是象征郑彩落败,郑森与中兴社诸子取得胜利的标志性信号。  不过这会儿郑森人已在邺山,他拜入黄道周门下其实并未正儿八经的读上几天书,除了自己有格外多的事情要做,也是因为崇祯十六年十七年的时局实在太过动荡,至今时候,郑森即便有心读书,他的同门师兄弟也无心了,甚至就连黄道周也整日为国事嗟乎哀叹。  “昨日从江南传来的最新消息,说是闯贼已攻陷宣府,京师危急啊!”

“就是让人不解的是,陛下迟迟不肯南迁,朝堂诸公难道无一人肯做于少保吗?!”

“怕是陛下决心与国都共存亡,不辱祖宗颜面,江山社稷应是托付给了太子殿下。”

“嗯,应是这般了,现北风还未尽去,走天津卫入海半月即可至江南,一入应天,登临大宝,则南国可安,事尚有可为也!”

邺山诸子们的讨论被郑森尽收耳底,他并没有告知这些人崇祯会怎么做,从他们的讨论可以看出,崇祯或者是太子南下应当是南方的士绅们普遍认为的选择。  毕竟北方李闯闹的再凶,南方还算安稳的,除了有个张献忠在湖广川蜀流窜之外,其余地方基本都在我大明士绅的掌握之中,只要南渡的崇祯或者太子效仿东晋南宋,不说朱与X共天下了,来一手与士大夫共天下,就能撑住局面,维持大明朝廷的存续了。  这在当前的大明士绅包括百姓看来,都是应该的,毕竟有先例可循,而且关外还有鞑子虎视眈眈,李自成即便夺取整个北方,那也是南北受敌,短时间不可能一路南下攻破南京。  那么只要让南方的大明度过最危险的前两年,凭借淮河防线和湖北的左良玉大军与海上的郑氏舰队,保住朝廷还不是轻轻松松?  只可惜...  郑森只能感叹大明真是走到头了。  他在邺山和社友们谈天说地的同时,也没忘了自己的事情,隔三差五往石马跑一趟,看看自己的炮厂和炮兵学院怎么样,并督促了澳门的葡萄牙人增加卜加劳炮厂火炮的生产。  而就在郑森等待从北方传来崇祯上吊,开始自己那大胆的行动之前,一个风尘仆仆的人在邺山找到了他。  “公子,公子!苏某幸不辱命!”

苏景瀚脸至少黑了一个度,一嘴唇的死皮和水泡也证明其这段时间没少吃苦。  他见到郑森的第一面,就大喊道。  “苏船长,慢些说,发生什么事了?”

苏景瀚难掩脸上喜色,听见郑森劝他缓缓,没有在意,反而更加激动了。  “喏,公子请看,就是这里,安南阮主的南边,暹罗的东南角,大河入海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