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唐:我皇长子的身份被李二曝光了 > 第四十五章 真假李道宗

第四十五章 真假李道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显然是胡说八道,但依然给李成元内心造了成莫大的冲击,信以为真,眼前的可是皇室亲族,大唐的王爷。李道宗何许人也?李道宗乃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族侄,李世民的堂兄弟可能受到后世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落得个仗势欺人、心胸狭隘的臭名声,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只有冤枉忠臣良将的能耐。真相是,此人为大唐东征西讨,一生戎马倥偬,对刘武周、王世充,突厥、高句丽、吐谷浑等大战役,都有不小的贡献本朝太宗皇帝点评为:能和薛万彻、李世绩并驾齐驱的良将。对了,他还是那位远赴异域、与吐蕃大当家和亲的文成公主的父亲,历史名爹。当听到名字的瞬间,李成元心中如碧海潮生,一浪高过一浪,眼神惊慌不已天呐,时常坐在这喝酒闲侃的是什么人啊,自己这没轻没重的,还和人家称兄道弟,配吗?“小民不知王爷驾临,平时滥言造次,不知天高地厚,请勿责怪。”

希望现在补救还来得及,李成元恭敬的行了个大礼,低着脑袋,心里好似有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的。李世民酒杯悬空,笑吟吟的道:“哎呀,小掌柜不必如此,你我相交莫逆,趣味甚是相投,喝喝酒聊聊天,不挺好嘛,整这一出干啥。”

另在心中叹息:堂弟对不起了,为忽悠儿子,借你的名号一用。好说歹说,李成元放松了心弦,局促不安的坐回原位,拿筷子时手不禁抖了一下,忐忑的提出了问题:“王王爷,您身份尊贵,锦衣玉食,为何屈尊到这市井酒馆中来呢?”

李世民畅然一笑,不假思索的回答:“地位越高,烦心事越多,我平日里事务繁杂,肩上担子很重,压得快喘不过气了,就想找个安静的去处,贪图一时清闲。”

“恰好小掌柜菜肴美味可口,又是个聪明伶俐的痛快人,自然经常光顾了。”

这般解释,倒勉强说得通,李成元选择了相信。毕竟李世民身上透着沉稳贵气,相貌堂堂,和印象中皇室子弟相符,甚至犹有过之。“那昨天的管家,也非同小可吧?”

“当然,他大名房玄龄,官拜中书令,是我找来帮忙的。”

事已至此,李世民玩起了舍车保帅,只要不暴露他的真实身份就好。摸清一点实情,李成元脸色愈发难看,一字一句的道:“王爷,以后请不要来了,小店招待不起世人常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你将身份隐瞒了许久,明显没把我当人啊!”

【小混蛋,信不信老子一巴掌抽死你,还小人常戚戚,天下有比我更大的人物吗?】【给了你三百亩田产,反过头埋怨老子,真是可忍,孰不可忍!】腹诽一通,李世民怕落个不欢而散,强行挤出点笑容道:“是是是,小掌柜说的对,君子立于世间,当胸怀坦荡,平心相交,我这不是说实话了吗,就别老调重弹了。”

“嗯,下不为例哈!”

露出几颗雪白的牙齿,李成元天真的笑了,重新给李世民倒满酒杯,随便找了个话题开聊:“王爷,裴寂乃当朝宰辅,地位崇高,你如何让他服软,不仅放弃争夺蓝田的土地,还让儿孙上门致歉。”

李世民哼了一声:“姓裴的是宰相如何,我毕竟是皇室近亲血脉,官衔爵位不亚于他,总得卖我点面子。”

“小掌柜,你别忘了,当今天下姓李,别的不好使!”

李成元撇嘴道:“拉到吧,你的‘李’可不包括我个‘李’,能吃几碗干饭,我是茶壶煮饺子——心里有数,一个经商为生的小屁民罢了。”

这顿饭吃的,俩人都不轻松,李成元因碍于对方身份,没了往日的放浪形骸,每句话都斟酌过了才说。李世民则显得失落,觉得儿子在刻意疏远他,一时无法适应。酒过三巡,李世民主动挑起话头:“小掌柜,还记得咱们上次和突厥人议和的事吗?你和我说,先假意和谈,把他们要的钱粮物资统统送上,等他们走了,中途打个伏击抢回来,果然奏效。”

“你知道是谁带人干的吗?尚书右仆射李靖,带大军在雁门以逸待劳,打了突厥人一个措手不及,不仅夺回了送出去的钱粮,还抢了上千匹好马!”

“颉利、突利叔侄俩,想吃蜂蜜却被蛰了眼,碰了一鼻子灰,活该!”

李世民说的兴致勃勃,李成元却出奇的平静,淡淡的说了句:“然后呢,与我有啥关系?”

“嗐,咋能毫不相干呢?”

放下酒杯,李世民兴奋的说:“大唐开国以来,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本朝天子更是英风锐气,志高行远,名副其实的有为之君(自己夸自己,也不害臊),不会亏待任何有功的人,要将天下治理成旷古绝今的太平盛世。”

“你的主意是我向朝廷上奏的,但可没私吞功劳,心里记得清楚还有啥主意就直说,等你攒了十个大功,我给你弄顶五品以上的官帽,穿长袍,吃皇粮如何?”

这套说辞,李成元觉得咋像电视剧里,张士贵忽悠薛礼的把戏?先谎称他是什么应梦反臣,天子意欲诛之;然后留在军中效力,将薛礼的军功尽数吞没。为别人做嫁衣的事,李成元懒得干,慢悠悠的喝酒吃菜,一副事不关己的姿态。气氛相对清冷,只是偶尔李世民偶尔抱怨几句:喝了十几年酒,还是老样子,索然无味。无意中,却是提醒了李成元,酒的历史与华夏文明如影随形,一样有着几千年历程。从早期的发酵酒开始,酒精由一度开始缓慢上升,到公元七世纪的唐朝,不过十度左右,酒中杂质多、且口感差,就算鼎鼎有名的三勒浆,也好不到哪去。人呐,得意时饮酒助兴、失意时借酒浇愁,市场规模相当庞大.有利可图,李成元琢磨起了酝酿依旧了捞钱计划,眼前仿佛铺开了一条金光大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