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论杠精的自我修养 > 第一章 老子 第一节 老子杂谈

第一章 老子 第一节 老子杂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这里首先要声明一点,不管是和谁探讨老子,在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中间一定要加一个长的停顿,说的时候要说“老---子”。这个“子”要读三声,否则容易挨揍,尤其是和父辈更要慎重!搞不好这两个字刚出口就会吃一顿竹笋炒肉,在北方尤甚!棍棒之下出孝子在家庭教育界被奉为天理,彪悍的北方人连南方人的“下雨天打孩子(鞋子在南方有些地方话读作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的道理也相信,所以千万不要和长辈贸然讨论老子,以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如果非要和长辈讨论老子的理论一定要在老子这个字前面多加几个限定词,比如: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曾经说过云云,然后开始正题。这里胡说八道几句主要是为了缓解一下本人对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无知,让大家开心一下,消除大家对于思想理论讳莫如深的的尴尬气氛。我们首先说一下中国古代的思想,不得不提的一部著作就是号称三大奇书之一的《易经》,(下面有同学就会举手了,“老师我知道就是易筋经!”

“是《易经》!不是金庸小说里面的易筋经。”

)在远古时代有三大奇书《连山》,《归藏》,《易经》,只有《易经》流传了下来,《连山》《归藏》已经失传。古代奴隶主没什么文化,他们妄想要千秋万世享受人世间的财富和女人,于是就用很多强壮的奴隶和美女陪葬,奴隶主也没有李世民所谓的文化人的那种嗜好,陪葬品埋点文化宝藏之类的让后世观瞻,三大奇书只留一部不得不说甚是遗憾!但万幸我们在马王堆三号幕中出土了最完整的一套《周易》的帛书,这使得我们得以看到汉代的原版《周易》。《周易》又称《易经》,字面意义很简单,易,变化也,经,大智慧,我个人觉得周易科学一点,有名有性,还挺好听。他的姓名直接告诉你它产生的年代和他要表达的意义,周是周朝诞生的作品,易就是变化,还有另一说法:周可以看作是循环,易为变化,是循环变化的规律。《周易》两个字看似简单,但是他的易理对于我们的后世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中华文明哲学总纲,可谓是东方文明之根,影响深远,远播于世间。古时候的文人可是真的惜墨如金,《诗经》,《尚书》,《周易》之类的都是两个字,最早的时候没有纸也没有活字印刷术更没有电脑打印机这样先进的工具,很多的书籍都是用象形文字或篆体字记录在乌龟壳或竹简之上,单单看古代的这个篆字,密集症患者看这一个字就得疯了。春秋时候的史官负责把当时各国发生的一些史实记录下来,然后刻在乌龟壳和竹简上,说实话这个真是一个费力的苦差,如果我是史官,估计我在历史的电视剧中活不过第一集,由于古时候需要记载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记录起来太过于繁重,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便诞生了文言文,文言文记载的信息极为简洁,能少一个字少一个字,所以文言文在现代人眼里看来理解起来很困难,一句话形容,仔细看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如同天书,一个字恨不得表达出八种层次八种意境,虽然如此,但是文言文也有他自己的优点,文言文被评价为:“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

文言文对于我们后世的文化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很多都和文言文息息相关,文言文是我们文化符号里面最精彩的创造。古代时候客观上小众群体普及的文字,成了阻止平民向贵族进步的防火墙,所以语义越难懂越好,越拗口越能显得高深莫测,所以文化一直是上等社会的符号。仓颉先祖估计当时没想到自己的文字会出现如此用途。当然,在热爱古文的现代人眼里觉得文言文读起来很有韵味,在我们的语言中也保留和流传下来了大量的成语,比如言简意赅这个词就是代表之一,这四个字读起来抑扬顿挫。接下来的春秋和战国,"据说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这个时代就是最著名的思想大爆发的时代,这个时代世界上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先贤,中国诞生了老子和孔子以及诸子百家;希腊诞生了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据传,老子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据传是遗腹子,据历史考证,应该出生于公元前573年,这一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一年,战国随着老子的出世开始了,当然了历史总是那么荒诞却又真实,以至于后来出现了烽火戏诸侯,木匠皇帝,艺术大师赵佶当皇帝之类的事件,个个荒诞至极让人瞠目结舌,在我眼里看来,大抵是史官睡着了,自己的史文稿被自己六七岁的孩子拿去涂鸦了,人类的历史既荒诞又真实。老子本身是一位史官,据《高士传》的记载,“老子李耳,字伯阳,陈人也。生於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望气先知焉,乃物色遮候之。已而老子果至,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五千余言,为道家之宗。以其年老,故号其书为《老子》。”

一位承前启后的大思想家在古代的人传记中仅仅一百几十个字,实在是古人精致的有点潦草。这里面还透露出了一个关键的事实,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圣人相遇了,此事曰孔子问道。孔老夫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处的三人我觉得肯定得包括老子,当然这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必计较。两位圣人应该会互为人师,在那种所谓的知音难求的古代世界里,以他们两位的思想境界,肯定是相见恨晚如同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两位圣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幼年丧父,这也说明了战国期间男人死亡率高的客观现实,在孔子的世界里,老子是自己的老师,而后来,孔子选择了入世济民,做了鲁国宰相,后诛杀少正卯,留下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名,而老子选择了出世,骑青牛出函谷关,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下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尹喜见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便知圣人驾到,于是便截下了老子,欲拜老子为师,后尹喜辞官随老子云游,留下了人类历史上哲学的大成《道德经》五千言。复旦大学著名哲学家王德峰老人家讲到,自己写一辈子书,无非是户口评职称的工具而已,他自己写的论文动辄几万字十几万字大家都不要看,不值一提,连《道德经》的一句话都比不了,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现在我们能看到《道德经》的哲学世界,能够和圣人老子对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老子崇尚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八十岁还选择骑青牛出关,悠然自在的享受天人合一的世界,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老子的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准则,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个统一辩证的关系。在两千多年前的世界里,老子能把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讲的如此清楚明白,可以说是窥得天道,老子的思想直到如今仍然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道德经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是大智慧妙不可言。在老子的世界里,大到天地万物,小到一个人的个体都是一个宇宙,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遵守自然法则,敬畏天道自然,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华文明对于自然的改造,变成了最小变动的改造,偏于保守和遵守自然法则,从而达到人可以和谐的存在在这个自然界,由于老子的思想存在,中华文明历经两千多年而延绵不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