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引力矿物学 > 引力生油理论

引力生油理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发生大洋缺氧事件,生成石油——引力生油理论。白垩纪中期发生了多期次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大洋缺氧事件,其中,OAE 1d发生于距今约100.5Ma的Albian/Cenomanian界线时期。Bréhéret(1988)最早在法国东南部Vocontian盆地报道了Albian/Cenomanian界线事件的多套黑色页岩沉积。OAE 1d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主要为:事件启动前,海相碳酸盐岩记录了一期碳同位素负漂事件。随着OAE 1d启动,碳同位素开始正漂,主要特征为一个显著的正漂,偏移幅度为~1‰,该正漂被两期快速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分割为三个小幅度的碳同位素正漂子事件(Kennedy et al., 2004)。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根据上述特征,在西特提斯域、大西洋域、北方域、太平洋域以及东特提斯域等区域识别出了OAE 1d碳循环扰动的信号,证实了其为全球性碳循环扰动事件(Yao et al., 2018)。OAE 1d研究现状Bottini and Erba(2018)总结了白垩纪中期大西洋域和西特提斯域记录的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发现OAE 1d事件启动初期不同海域均记录了温度升高的过程,北大西洋海水表层温度最高值比现代海洋海水表层温度高3~5℃ (Wilson and Norris, 2001)。Richey et al.(2018)基于陆相植物化石的气孔指数恢复了OAE 1d初期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发现在OAE 1d碳同位素开始正漂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出现了激增,并且对应于碳同位素的负漂时期。上述证据与其他已被“证实”为全球大规模火山活动诱发的大洋缺氧事件(Leckie et al., 2002)的特征一致。因此,OAE 1d可能具有相同的诱发机制,但目前仍旧缺乏直接的地球化学证据。实际上是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气候急剧变暖导致大洋缺氧事件的发生。而不是“全球大规模火山活动诱发了大洋缺氧事件”。所以,OAE 1d与其他已被“证实”为全球大规模火山活动诱发的大洋缺氧事件的特征一致,具有相同的诱发机制。这个诱发机制是: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引发大火成岩省事件。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地球气候急剧变暖,海水吸收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大洋缺氧事件的发生。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地球气候急剧变暖,海水吸收二氧化碳能力下降,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出现激增。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地球海洋中氧气浓度的旋回: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地球海洋中氧气急剧下降;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小,地球海洋中氧气浓度急剧上升。距今9400万年前,在晚期白垩纪的一潭死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曾跃升至0.24%(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非常低,约占0.04%),地球升温了大约8摄氏度,海洋失去了一半的氧气,并且在全球大部分地区,海水达到了摄氏36度。生物的灭绝现象在海洋中普遍地发生。这一过程总计持续了50万年。它被称为“第二次白垩纪海洋缺氧事件(Cretaceous Oceanic Anoxic Event 2)”。从“第二次白垩纪海洋缺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海洋中氧气浓度的旋回。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地球海洋中氧气急剧下降:“第二次白垩纪海洋缺氧事件”中海洋失去了一半的氧气。我在这里给出了大洋缺氧事件的原因: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而在太阳系通过银河系旋臂和太阳系运行到远银心点、近银心点时,太阳系引力剧烈变化,太阳系引力急剧变大频繁发生,所以大洋缺氧事件多发生在这些时期。大洋缺氧事件生成黑色页岩,而黑色页岩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生成和储藏的重要地质体,黑色页岩可以作为石油的指示地层。所以太阳系通过银河系旋臂和太阳系运行到远银心点、近银心点时是石油的重要生成时期——这就是我的“引力生油理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