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游戏玩家闹三国 > 第174章 人性本私

第174章 人性本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赵季晨松了一口气,鬼才郭奉孝终于也加入队伍了。  刘备却没有同意,“奉孝,你年龄尚小,目前当以学业为重。”

郭嘉笑道,“老师过几天就要离开颍川远赴荆州,他也说我已经完成了学业,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大家知道郭嘉所说的老师就是司马徽。  颍川书院的风气很开放,学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儒学、韬略、律法等,各方面的教习老师也不同。  比如,荀爽负责教习经学,司马徽教习的就是军法韬略方面的知识。  戏志才若有所思,“德操先生看起来也是感觉世道将乱。”

郭嘉,“对眼下形势不安的人不少,但能真正看出山雨欲来的人不多,老师就是看破形势的人之一。”

刘备想起历史上司马徽对自己的提点,让自己最终得到了诸葛亮这个大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心里和也是感激。  “来到颍川书院,我们应该去拜访一下德操先生。”

司马徽对刘备的来访很高兴,但却绝口不提对形势的看法。  刘备也不以为意。  司马徽是个不热衷权势的人,也不会去说别人的坏话,‘好好先生’这个典故,主人公就是司马徽。  离开了颍川书院的司马徽,到了荆州之后,又在玉溪山上开办了著名的水镜山庄。  (水镜山庄所在的地方,《三国演义》中写的是鹿门山,现代考察的结果是襄阳城南的玉溪山。)  当时的荆州,很多中原的士族南下躲避战乱,襄阳城里聚集了很多名士和学子,司马徽的水镜山庄里,更是汇聚了诸葛亮、庞统、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一大批后来在蜀汉和曹魏政权里大放异彩的学子。  历史上,司马徽会向刘备推荐庞统和诸葛亮,一方面是为了他水镜山庄的学子扬名,估计也有被刘备光复汉室的执着所感动。  儒学的根基就是忠君的思想,这也是汉代士子普遍的观念。  现在的刘备没有表现出历史上那样坚韧不拔,司马徽更多的还是和刘备交流儒学,对刘备在经学上的讲解,同样不停地说,“好!好!”

......  这一天,刘备在颍阴拜访了不少的名士,一方面是为了经营在士林的关系,也为了自己能在这些名士、长者的心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不管刘备的身份地位,主动拜访长辈,能体现刘备对礼法的尊重。  晚上的时候,刘备到荀家赴家宴。  这也可以说是对刘备的一次考核。  虽然刘备和荀家结亲已成定局,那也只是代表荀爽一家的态度。  要想得到荀家上下的认可,刘备要能给荀家上下都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得到荀家全力的支持。  刘备在酒宴上还发现,后堂的珠帘后好像有什么动静。  已经有过甄家经验的刘备,知道应该是荀采等女眷在观察自己。  酒过三巡之后,荀绲开口相问,“玄德如何看待君臣之礼?”

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大,也可以说很小。  荀绲提出这个问题,自然有他的用意。  应该是荀绲对当前的朝政有所不满,隐晦地考察刘备的政治观念。  历史上,从荀彧、荀攸都反对曹操称王,可以知道荀家遵循最传统的忠君思想。  可是现在的大汉,世家和宦官争权夺利,不仅伤害了大汉的官僚体系,也直接威胁到皇权。  作为拥护君主的荀家,当然对这种现象看不惯。  荀家人才辈出,又历代都有和皇室联姻,却只有荀爽的儿子荀棐出仕做官,目前为射声校尉,秩比二千石。  这种情况和荀家的名声严重不符。  说明荀家对目前朝廷上的现状很不满。  刘备理清了思路,微微一笑,“仲慈伯父,君臣之礼在天地间为最大,为人臣子,应当为君主排忧解难;为人君主,也应该体恤臣子的辛劳和付出,做到赏罚分明。如此,才能君臣之间一团和气,做到上传下达,国家政通人和,才能让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

荀家上下陷入沉思中。  刘备的这番话,可以说和忠君思想中的愚忠有不同的地方。  愚忠的思想认为,不管君主好不好,臣子都不能背叛君主,有点‘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  董仲舒在三纲五常中就提出,‘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  刘备的想法却更偏向于孟子的思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荀家是荀子的后人,当然不会是那种愚忠之人。  从历史上荀彧、荀攸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忠于的是汉室,不是皇帝君主这个人。  曹操对汉献帝刘协做得再过分,荀彧都能够容忍,但一出现篡夺汉室的野心,荀彧就无法接受。  半饷之后,荀爽叹息了一声,“难怪先祖说人性本恶!”

刘备拱手施礼,“岳父大人,我对荀圣的‘性恶论’有些不同的看法,当然,我对孟圣的‘性善论’也有不同看法。”

“我倒是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实际上都无善恶之分,在长大的过程中,才会因为环境和每个人的经历,有了善恶之分。”

“我倒是赞同荀圣所说的人之欲望,人和动物的欲望才是天性里的东西。”

“人的欲望让我们享受到美好的东西时,会想占有、想得到更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私欲,私欲也是生来就是欲望的一种。”

“与其说人性本恶,还不如说人性本来自私。”

荀爽,“私欲不也是恶的一种?”

刘备摇摇头,“私欲不能说就是恶,我们认识到知识是美好的东西,我们用心去学习也是私欲;我们想让自己的亲人过上好日子,让我们的家族发扬光大,也是一种私欲。”

“很多私欲不仅不是恶,反而是促进我们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正因为有了这种愿望,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前进,越来越美好。”

荀绲不断点头,“确实如此,人不可能没有私欲,但也不能过于放大自己的私欲,否则就会变成了恶。”

刘备赞同荀绲的看法,“仲慈伯父说得对,一个人的私欲如果无限放大,就会变成了恶。特别是权力欲,因为人掌握了权力,就几乎可以满足其他所有的欲望,不管是君王还是臣子,如果迷失子啊权力的欲望中,对我们的国家和百姓,就会带来巨大的伤害。”

荀爽也说,“所以我们要用道德礼法进行教化和约束,让大家心中的私欲,不要超越道德礼法的界限。”

刘备苦笑,“岳父大人,道德礼法只能约束品德高尚的人,有时候,我们还要用律法和制度进行管理,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真正的扬善惩恶。”

这种话,刘备也就是在荀家内部敢说,让大家思考和讨论。  如果是在公开的场合,肯定会被世家之人视为别有用心,想否定他们贵族的特权。  荀绲明白刘备讲人性的本意。  “玄德认为,其实无论君臣,都应该明白人性中的自私,并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把人性中的私欲控制在一个范围,才能避免君臣矛盾尖锐,继而动摇整个贵族阶层的根基。”

刘备点点头,“是啊,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实际上是一体的,属于一荣则荣一损则损,利益和荣耀应该是通过每个人的能力得到,不应该通过争权夺利的手段去获取,拥有了权力和地位之后,更不能与民争利,这或许才是政权和社会稳定的办法。”

荀绲又问,“如何才能不与民争利?”

刘备,“当然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力,让各行各业都发展起来,让社会上的财富越来越多,当我们从其他行业获取到的利益,能够超越土地中所得,那还有谁会把目光盯在土地上?”

荀彧第一次开口相问,“玄德,近段时间甄家不断推出一些新的产业,应该就是你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想法吧?”

刘备微微一笑,“我身边有一些朋友,他们不断地发明新的事物,希望这些发明出来的东西,能带动行业的进步,制造出更多生活中需要的物品,再通过商业的手段推广出去。”

“经过生产创造和商业流通不断地循环,社会的财富自然得到增加,每个家族自然能从中发现机会,也会不断地参与进来,时间一久就会改变置办田产的想法,逐渐把土地还给百姓。”

荀彧,“那我什么时候要去向他们讨教,这段时间,我已经看到甄家生意越做越大,我们颍川都已经多出了许多新鲜事物,确实是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生产能力。”

刘备笑道,“如果仲慈伯父对商贾没有不好的看法,我欢迎荀家加入其中,一起去推动社会的生产力。”

荀绲摆了摆手,“商人通过商品的流通赚取利润,就像我们通过传播思想得到社会认可一样,都是为社会做贡献,现在有这种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甄家、糜家这些商贾世家才能进入士族的行列。”

“我们先祖就认为,‘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如果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不敢尝试,那还能做到与天抗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